每日甘肃网6月16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
每日甘肃网6月16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
每日甘肃网6月16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【高质量发展调研(diàoyán)行】
——兰州新区产业向新工作综述(zōngshù)
兰石(lánshí)集团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
兰州新区的知豆汽车工厂整车装配车间里,工人在为车体安装(ānzhuāng)悬架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(rìbào)记者 冯乐凯
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智慧(zhìhuì)管理中心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
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李晓君 魏晓倩 海晓宁(hǎixiǎoníng)
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魏 娟(juān) 王昱钧
站在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的(de)(de)观景台上远眺,连片的现代化厂房(chǎngfáng)与星罗棋布的生态公园交相辉映,一座国家级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上生长(shēngzhǎng)——从盐碱荒滩上崛起的兰州新区,用十多年时间将经济总量扩张近90倍,在西北大地上书写着“新区速度”。
当人们(rénmen)惊叹于塔吊(tǎdiào)林立的建设图景时,更应(gèngyīng)探究这片热土上涌动的创新基因与发展密码。近日,记者走进兰州新区,探寻这座希望新城“拔节生长”的力量。
2024年,兰州新区(xīnqū)公安部门“一标三实”登记实有人口最高峰时为72.7万人,这是近期(jìnqī)兰州新区干部群众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。
初听这一数据不禁疑惑:真有这么多人吗(ma)?
深入兰州新区就会发现,城以产而兴,人因产而聚(jù)。72.7万人的身后,正是产业发展这个(zhègè)硬支撑。
“产”与“城”双向(shuāngxiàng)奔赴,绘就了兰州新区产业(chǎnyè)发展从“无”到“有”的图景。
“近几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(zēngzhǎng)都在30%以上。”兰州(lánzhōu)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舜栋介绍,兰州新区构建起了先进装备(zhuāngbèi)制造、绿色化工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数据信息、新能源汽车、商贸物流、文化旅游、现代农业、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集群(jíqún),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、西北(xīběi)循环经济发展高地正在加速形成,全省实体(shítǐ)经济发展主战场和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作用日益凸显。
从白纸作画(zuòhuà)、平地(píngdì)立城,到全面成势、聚人兴产,兰州新区靠的是什么?
“聚产业、谋创新、促(cù)改革(gǎigé)”,兰州新区主要负责人用这9个字高度概括。
对于(duìyú)兰州新区深化改革的力度和决心,爱玛(àimǎ)兰州新区产业园项目负责人余江深有感触。
2024年6月3日,爱玛科技集团与兰州(lánzhōu)新区(xīnqū)管委会正式签署招商引资合同。签约仪式结束不到(búdào)24小时,兰州新区就组建服务专班,进驻爱玛兰州新区产业园项目临时指挥部。
7月(yuè)14日,项目用地(yòngdì)规划许可证送达企业;8月,强夯与围墙施工队同步进场;10月,桩基工程全面铺开(quánmiànpùkāi)……从签约到开工仅用67天,比常规流程提速40%。
余江说,服务专班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各种问题,让企业(qǐyè)可以集中精力抢工期、赶进度(jìndù)。
如今,这座占地824亩、总投资20亿元(yìyuán)的电动车超级工厂已(yǐ)进入完工倒计时。该(gāi)项目建成后,将实现年产电动两轮车、三轮车各100万辆,年产值突破40亿元。
“主动问候、主动问计、主动问需”,兰州新区(xīnqū)企业服务中心党组副书记、主任侯成武说,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已经深入每一名干部的心中,他们正在(zhèngzài)全力打造“要素(yàosù)保障零时(língshí)差、政企沟通零距离、政务服务零障碍”的营商生态。
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(fāzhǎn)。如今,主导产业集聚起势,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布局,高端产业快速成长,实现了(le)(le)兰州新区城市能级跃升的基础,也加快了发展的动能。
做强(zuòqiáng)做优支柱产业的同时,兰州新区以聚链成群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(huólì)。
走进甘肃德福新材料股份(gǔfèn)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满眼(mǎnyǎn)是自动化生产的场景,机器设备正(zhèng)精准高速地按照智能设置参数高质量运行,车间生产全过程实现系统化、可视化管理。
“我们(wǒmen)目前基本上是满负荷生产,市场(shìchǎng)供不应求。”公司董事长张涛说。
随着宝航、东金碳基等负极材料(cáiliào)项目(xiàngmù)在兰州新区建成投产,德福、海亮等铜箔项目产能不断提升,聚链(jùliàn)成群效应愈发显著。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,构建起(qǐ)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,不仅降低了企业间的物流成本与沟通成本,还加速了技术交流和创新成果的转化。
在兰州新区化工园区,同样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(de)生产、作业景象。目前,这里聚集了一大批高端医药、高效(gāoxiào)农药、化工新材料及助剂试剂(shìjì)等领域的新型企业。园区提供的一流(yìliú)基础设施,在全方位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,还构建起(qǐ)了严密的安全监管体系,严把安全生产关,全力守护绿色底线。
兰州新区化工(huàgōng)委副主任丁垒涛说,2024年,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实现产值127.69亿元(yìyuán)、增长20%。
化工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,是当地(dāngdì)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张名片。他们始终保持(shǐzhōngbǎochí)大抓产业、主攻工业的定力(dìnglì)和执着(zhízhuó),全链条布局、全要素配置、全方位推进,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,培育形成了更多新质生产力。
“这是国产高纯无氧铜,我们也叫它‘金川铜’。”在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,总经理助理周利荣指着面前一块光泽感十足的(de)铜块介绍,过去,加速器装置中用到的高纯无氧铜料长期依靠日本、芬兰进口,采购(cǎigòu)困难、采购周期长(zhōuqīzhǎng)、价格昂贵,严重影响科研(kēyán)与产业发展。
为解决这一问题,近几年,金川集团精密铜材有限公司与兰州(lánzhōu)泰基(tàijī)离子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高纯无氧铜板材。
经测试,“金川铜”化学成分(huàxuéchéngfèn)、力学性能、导电(dǎodiàn)率均满足技术要求,电学性能甚至优于日立铜。
优势产业强链、传统产业延链、新兴产业育链(yùliàn)。
正是这种“链”式发展模式,带动了新区(xīnqū)产业转型升级,形成了串珠成链、聚链成群的发展新态势(tàishì)。
兰州,曾凭借深厚的传统制造业基础在工业版图中熠熠生辉(yìyìshēnghuī)。“出城入园”战略之下,众多传统制造企业从(cóng)兰州市区来到兰州新区。
在新兴产业的(de)(de)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,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才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曾经在业界颇有影响力的兰石集团锻件板块,一度面临(miànlín)产能(chǎnnéng)释放、成本增加(chéngběnzēngjiā)、订单缺乏的复杂(fùzá)局面。2016年6月,兰石集团组建铸锻分公司,决定从黑色合金转向有色高温合金,布局高端钛合金铸锻产品。2022年,铸锻分公司实现耐蚀合金和高温合金批量生产。2023年9月,兰石集团将超合金(chāohéjīn)优质资产从兰石铸锻分公司剥离出来,成立(chénglì)了超合金新材料(cáiliào)公司,在耐蚀合金、高温合金、有色合金等业务领域不断发力。
老牌(lǎopái)装备制造企业以技术变革拥抱新材料(cáiliào)产业,从耐蚀合金和高温合金批量生产开始,用短短4年时间实现了产值从2亿元到9亿元的突破(tūpò),并赢得了“企业科技创新特等奖”。
“前不久,我们与金川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,在兰州新区投建年产1万吨(wàndūn)高端装备用(yòng)镍基合金先进材料生产线。依托金川集团特有的镍、钴等资源及(jí)冶炼(yěliàn)优势,结合兰石集团重型装备制造(zhìzào)及锻造技术(jìshù),形成‘镍矿—冶炼—深加工—高端装备’垂直产业链。突破关键材料‘卡脖子’技术,打造国内领先、国际一流的高温合金全产业链基地。”兰石集团总工程师吕爱强自豪地说。
在阵痛中寻求生机的,还有兰州知豆(zhīdòu)电动汽车有限公司。
兰州(lánzhōu)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,是最早进驻兰州新区的一批企业之一(zhīyī)。
2014年底,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冲击下,公司调整战略,从(cóng)传统(chuántǒng)汽车制造转向新能源纯电动汽车(diàndòngqìchē)制造,随后正式更名为兰州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。
它抢抓机遇,拿到了西北五(wǔ)省区首个(shǒugè)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,是中国最早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之一,但因各种因素,再次遭遇发展瓶颈,并于2019年走向了破产(pòchǎn)重组之路。
2023年,知豆汽车重组成功;2024年4月(yuè),“知豆彩虹”微型电动汽车上市(shàngshì),并获得了甘肃省第五届“创新杯”工业设计大赛银奖(yínjiǎng)。
副总经理韩悌明说,2024年,“知豆彩虹”销量已超万台,每天最高有(yǒu)300台汽车(qìchē)源源不断地从生产车间下线,发往全国。2025年,销售量有望达到(dào)6万台到8万台。
当下,在兰州新区,还有很多这样的企业,在“旧”与“新”的转换中,遇见“更优秀(yōuxiù)的自己”,通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(gōngchéng),持续加大科技投入,不断(bùduàn)培育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,形成了一批引领带动作用突出(tūchū)、支撑性强的标志性产业链。
走进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,“为产业立经纬,为民族立基业(jīyè)”几个大字映入眼帘(yìngrùyǎnlián)。
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标语,而是科学家(kēxuéjiā)们日夜(rìyè)钻研、攻克难题的强大动力。
长期以来,高端(gāoduān)医疗装备(zhuāngbèi)依赖进口,价格高昂。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制造的医用重离子治疗装备,打破国外垄断,降低医疗成本,使更(gèng)多患者受益。
“我们刚刚(gānggāng)攻克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‘小型化重离子治疗装置’核心技术,实现重离子治癌技术新突破。”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总经理助理周利荣说,这意味着,他们将为全球癌症治疗提供更高效、精准(jīngzhǔn)的(de)“中国方案”。
曾经在国际科技赛道上艰难跟跑,如今,他们实现令人瞩目的领跑跨越(kuàyuè):成为(chéngwéi)全球医用重离子治疗装备三大供应商中商业订单最多的公司,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(dìyī)。
周利荣向记者介绍,目前,兰州泰基已(yǐ)从单一的碳离子治疗系统(xìtǒng)发展到多粒子、多产品布局,在治疗配置和技术方面也有了明显提升(tíshēng),治疗效率更高、治疗领域更宽。今年,公司将继续广泛聚集产学研用等创新(chuàngxīn)资源,围绕离子放射治疗装置的小型化问题,联合开展技术攻关(gōngguān),解决制约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(guānjiàn)核心技术难题,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和产业创新效率。
有(yǒu)当之无愧的“大国重器”,也有“小而精”的领军(lǐngjūn)企业。睿尔思新材料科技公司就是其中一家。
中国是稀土大国,是唯一拥有(yōngyǒu)所有稀土种类的国家。但并不是所有的伴生稀土元素都能物尽其用。例如稀土元素铕(yǒu),目前在稀土矿(xītǔkuàng)中其丰度甚至不计入价格。
但铕其实可以作为重要原料用(yòng)在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当中(dāngzhōng)。睿尔思所做的,就是让铕合成新型发光材料,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。
这是北京大学黄春辉院士团队在(zài)新区注册成立的(de)公司,其自主研发的新型稀土配合物发光(fāguāng)材料克服了传统有机发光材料实际应用面临(miànlín)的发光效率低、光稳定性差的难题,在光伏电池、荧光防伪、透明显示等多个领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(chǎnyè)升级,在多个赛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智慧。
总经理助理丁飞介绍,他们这个只有27人的小团队(tuánduì),在过去一年实现了1600万元的产值(chǎnzhí),是我国(wǒguó)唯一一家此类产品销售超吨级别的企业。
以国家需求为(wèi)导向,是企业科技创新的(de)“源头活水”,为企业当好(dānghǎo)科技服务的提供者、创新环境的营造者、人才培育与引进的推动者,是当地政府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。
在(zài)兰州新区,财政科技支出(zhīchū)占比连续6年保持在3.5%以上,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达3.75%。
良好的(de)科技创新生态,使当地(dāngdì)创新创业活跃度不断增强。截至目前(mùqián),兰州新区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83个,在兰州新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(jìshù)企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、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分别达(dá)150家、129家、89家,累计引进转化科技成果533项,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222项,其中,22项技术国际领先,178项技术国内领先。
创新驱动经济发展,一组数据为证:兰州(lánzhōu)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增长(zēngzhǎng)到(dào)448.42亿元、增长近90倍;固定资产投资从不足5亿元增长到340亿元、增长68倍。
如今,这里(zhèlǐ)的塔吊依然忙碌,创新的脉搏愈发强劲(qiángjìng)。从盐碱地到“聚宝盆”,从发展洼地到活力(huólì)高地,兰州新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,也为西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。
解码兰州新区(xīnqū)的“生长逻辑”
站在秦王川湿地的风里,远眺(yuǎntiào)塔吊林立的现代化厂房,很难(hěnnán)想象这片热土曾是荒芜的盐碱滩。兰州新区用“生长”本身,书写着西部(xībù)高质量发展的破题密码。
生长的(de)根基,在“产城人”的共生逻辑里。
从爱玛项目67天落地的“新区速度”到化工园区127亿元产值的“聚链(jùliàn)效应”,这里的干部把“主动服务”刻进日常——服务专班24小时进驻企业、要素保障“零时差”,让企业从“落子”到“扎根(zhāgēn)”无缝衔接。当产业集群如磁石般吸附人口,当湿地公园与厂房(chǎngfáng)相映成景,“以产兴城、以城聚人”的闭环(bìhuán)就此(jiùcǐ)打通。
生长(shēngzhǎng)的韧性,在“新旧动能”的转换智慧中。
兰石集团从(cóng)黑色合金到(dào)高温合金的“变色”,知豆汽车从传统制造到新能源(xīnnéngyuán)赛道的“转身”,老牌企业在阵痛中重构竞争力;更值得关注的是“链”式思维——德福铜箔与宝航负极材料的上下游协作,让物流成本下降30%,技术转化周期缩短一半。这种“串珠成链”的智慧,让传统产业延展出(chū)新脉络,新兴产业生长出强筋骨(qiángjīngǔ)。
生长(shēngzhǎng)的底气,在“国之重器”与“小而美”的创新交响中。
当兰州泰基的重离子(zhònglízi)治疗装备打破进口垄断,当睿尔思让稀土铕从“边角料”变身为发光(fāguāng)材料“主角”,这里既有“大国重器”的突破,也有“小而精”的颠覆。3.75%的研发经费占比、183个创新(chuàngxīn)平台,让实验室里的“星星之火”,在产业沃土上成燎原之势(liáoyuánzhīshì)。
离开时,暮色中(zhōng)的兰州新区依然机声隆隆。这片土地的“生长密码”,或许就藏在“聚产业、谋创新(chuàngxīn)、促改革”的九字诀里,藏在每一个(yígè)清晨进驻企业的服务专班、每一次深夜攻关的科研灯火中。从“白纸(báizhǐ)作画”到“动能澎湃”,兰州新区的故事,为(wèi)西部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——高质量发展不是平地起高楼的奇迹,而是(érshì)深耕产业土壤、厚植创新根系的必然生长。
【高质量发展调研(diàoyán)行】
——兰州新区产业向新工作综述(zōngshù)
兰石(lánshí)集团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
兰州新区的知豆汽车工厂整车装配车间里,工人在为车体安装(ānzhuāng)悬架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(rìbào)记者 冯乐凯
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智慧(zhìhuì)管理中心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
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李晓君 魏晓倩 海晓宁(hǎixiǎoníng)
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魏 娟(juān) 王昱钧
站在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的(de)(de)观景台上远眺,连片的现代化厂房(chǎngfáng)与星罗棋布的生态公园交相辉映,一座国家级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上生长(shēngzhǎng)——从盐碱荒滩上崛起的兰州新区,用十多年时间将经济总量扩张近90倍,在西北大地上书写着“新区速度”。
当人们(rénmen)惊叹于塔吊(tǎdiào)林立的建设图景时,更应(gèngyīng)探究这片热土上涌动的创新基因与发展密码。近日,记者走进兰州新区,探寻这座希望新城“拔节生长”的力量。
2024年,兰州新区(xīnqū)公安部门“一标三实”登记实有人口最高峰时为72.7万人,这是近期(jìnqī)兰州新区干部群众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。
初听这一数据不禁疑惑:真有这么多人吗(ma)?
深入兰州新区就会发现,城以产而兴,人因产而聚(jù)。72.7万人的身后,正是产业发展这个(zhègè)硬支撑。
“产”与“城”双向(shuāngxiàng)奔赴,绘就了兰州新区产业(chǎnyè)发展从“无”到“有”的图景。
“近几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(zēngzhǎng)都在30%以上。”兰州(lánzhōu)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舜栋介绍,兰州新区构建起了先进装备(zhuāngbèi)制造、绿色化工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数据信息、新能源汽车、商贸物流、文化旅游、现代农业、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集群(jíqún),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、西北(xīběi)循环经济发展高地正在加速形成,全省实体(shítǐ)经济发展主战场和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作用日益凸显。
从白纸作画(zuòhuà)、平地(píngdì)立城,到全面成势、聚人兴产,兰州新区靠的是什么?
“聚产业、谋创新、促(cù)改革(gǎigé)”,兰州新区主要负责人用这9个字高度概括。
对于(duìyú)兰州新区深化改革的力度和决心,爱玛(àimǎ)兰州新区产业园项目负责人余江深有感触。
2024年6月3日,爱玛科技集团与兰州(lánzhōu)新区(xīnqū)管委会正式签署招商引资合同。签约仪式结束不到(búdào)24小时,兰州新区就组建服务专班,进驻爱玛兰州新区产业园项目临时指挥部。
7月(yuè)14日,项目用地(yòngdì)规划许可证送达企业;8月,强夯与围墙施工队同步进场;10月,桩基工程全面铺开(quánmiànpùkāi)……从签约到开工仅用67天,比常规流程提速40%。
余江说,服务专班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各种问题,让企业(qǐyè)可以集中精力抢工期、赶进度(jìndù)。
如今,这座占地824亩、总投资20亿元(yìyuán)的电动车超级工厂已(yǐ)进入完工倒计时。该(gāi)项目建成后,将实现年产电动两轮车、三轮车各100万辆,年产值突破40亿元。
“主动问候、主动问计、主动问需”,兰州新区(xīnqū)企业服务中心党组副书记、主任侯成武说,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已经深入每一名干部的心中,他们正在(zhèngzài)全力打造“要素(yàosù)保障零时(língshí)差、政企沟通零距离、政务服务零障碍”的营商生态。
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(fāzhǎn)。如今,主导产业集聚起势,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布局,高端产业快速成长,实现了(le)(le)兰州新区城市能级跃升的基础,也加快了发展的动能。
做强(zuòqiáng)做优支柱产业的同时,兰州新区以聚链成群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(huólì)。
走进甘肃德福新材料股份(gǔfèn)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满眼(mǎnyǎn)是自动化生产的场景,机器设备正(zhèng)精准高速地按照智能设置参数高质量运行,车间生产全过程实现系统化、可视化管理。
“我们(wǒmen)目前基本上是满负荷生产,市场(shìchǎng)供不应求。”公司董事长张涛说。
随着宝航、东金碳基等负极材料(cáiliào)项目(xiàngmù)在兰州新区建成投产,德福、海亮等铜箔项目产能不断提升,聚链(jùliàn)成群效应愈发显著。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,构建起(qǐ)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,不仅降低了企业间的物流成本与沟通成本,还加速了技术交流和创新成果的转化。
在兰州新区化工园区,同样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(de)生产、作业景象。目前,这里聚集了一大批高端医药、高效(gāoxiào)农药、化工新材料及助剂试剂(shìjì)等领域的新型企业。园区提供的一流(yìliú)基础设施,在全方位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,还构建起(qǐ)了严密的安全监管体系,严把安全生产关,全力守护绿色底线。
兰州新区化工(huàgōng)委副主任丁垒涛说,2024年,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实现产值127.69亿元(yìyuán)、增长20%。
化工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,是当地(dāngdì)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张名片。他们始终保持(shǐzhōngbǎochí)大抓产业、主攻工业的定力(dìnglì)和执着(zhízhuó),全链条布局、全要素配置、全方位推进,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,培育形成了更多新质生产力。
“这是国产高纯无氧铜,我们也叫它‘金川铜’。”在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,总经理助理周利荣指着面前一块光泽感十足的(de)铜块介绍,过去,加速器装置中用到的高纯无氧铜料长期依靠日本、芬兰进口,采购(cǎigòu)困难、采购周期长(zhōuqīzhǎng)、价格昂贵,严重影响科研(kēyán)与产业发展。
为解决这一问题,近几年,金川集团精密铜材有限公司与兰州(lánzhōu)泰基(tàijī)离子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高纯无氧铜板材。
经测试,“金川铜”化学成分(huàxuéchéngfèn)、力学性能、导电(dǎodiàn)率均满足技术要求,电学性能甚至优于日立铜。
优势产业强链、传统产业延链、新兴产业育链(yùliàn)。
正是这种“链”式发展模式,带动了新区(xīnqū)产业转型升级,形成了串珠成链、聚链成群的发展新态势(tàishì)。
兰州,曾凭借深厚的传统制造业基础在工业版图中熠熠生辉(yìyìshēnghuī)。“出城入园”战略之下,众多传统制造企业从(cóng)兰州市区来到兰州新区。
在新兴产业的(de)(de)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,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才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曾经在业界颇有影响力的兰石集团锻件板块,一度面临(miànlín)产能(chǎnnéng)释放、成本增加(chéngběnzēngjiā)、订单缺乏的复杂(fùzá)局面。2016年6月,兰石集团组建铸锻分公司,决定从黑色合金转向有色高温合金,布局高端钛合金铸锻产品。2022年,铸锻分公司实现耐蚀合金和高温合金批量生产。2023年9月,兰石集团将超合金(chāohéjīn)优质资产从兰石铸锻分公司剥离出来,成立(chénglì)了超合金新材料(cáiliào)公司,在耐蚀合金、高温合金、有色合金等业务领域不断发力。
老牌(lǎopái)装备制造企业以技术变革拥抱新材料(cáiliào)产业,从耐蚀合金和高温合金批量生产开始,用短短4年时间实现了产值从2亿元到9亿元的突破(tūpò),并赢得了“企业科技创新特等奖”。
“前不久,我们与金川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,在兰州新区投建年产1万吨(wàndūn)高端装备用(yòng)镍基合金先进材料生产线。依托金川集团特有的镍、钴等资源及(jí)冶炼(yěliàn)优势,结合兰石集团重型装备制造(zhìzào)及锻造技术(jìshù),形成‘镍矿—冶炼—深加工—高端装备’垂直产业链。突破关键材料‘卡脖子’技术,打造国内领先、国际一流的高温合金全产业链基地。”兰石集团总工程师吕爱强自豪地说。
在阵痛中寻求生机的,还有兰州知豆(zhīdòu)电动汽车有限公司。
兰州(lánzhōu)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,是最早进驻兰州新区的一批企业之一(zhīyī)。
2014年底,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冲击下,公司调整战略,从(cóng)传统(chuántǒng)汽车制造转向新能源纯电动汽车(diàndòngqìchē)制造,随后正式更名为兰州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。
它抢抓机遇,拿到了西北五(wǔ)省区首个(shǒugè)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,是中国最早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之一,但因各种因素,再次遭遇发展瓶颈,并于2019年走向了破产(pòchǎn)重组之路。
2023年,知豆汽车重组成功;2024年4月(yuè),“知豆彩虹”微型电动汽车上市(shàngshì),并获得了甘肃省第五届“创新杯”工业设计大赛银奖(yínjiǎng)。
副总经理韩悌明说,2024年,“知豆彩虹”销量已超万台,每天最高有(yǒu)300台汽车(qìchē)源源不断地从生产车间下线,发往全国。2025年,销售量有望达到(dào)6万台到8万台。
当下,在兰州新区,还有很多这样的企业,在“旧”与“新”的转换中,遇见“更优秀(yōuxiù)的自己”,通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(gōngchéng),持续加大科技投入,不断(bùduàn)培育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,形成了一批引领带动作用突出(tūchū)、支撑性强的标志性产业链。
走进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,“为产业立经纬,为民族立基业(jīyè)”几个大字映入眼帘(yìngrùyǎnlián)。
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标语,而是科学家(kēxuéjiā)们日夜(rìyè)钻研、攻克难题的强大动力。
长期以来,高端(gāoduān)医疗装备(zhuāngbèi)依赖进口,价格高昂。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制造的医用重离子治疗装备,打破国外垄断,降低医疗成本,使更(gèng)多患者受益。
“我们刚刚(gānggāng)攻克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‘小型化重离子治疗装置’核心技术,实现重离子治癌技术新突破。”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总经理助理周利荣说,这意味着,他们将为全球癌症治疗提供更高效、精准(jīngzhǔn)的(de)“中国方案”。
曾经在国际科技赛道上艰难跟跑,如今,他们实现令人瞩目的领跑跨越(kuàyuè):成为(chéngwéi)全球医用重离子治疗装备三大供应商中商业订单最多的公司,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(dìyī)。
周利荣向记者介绍,目前,兰州泰基已(yǐ)从单一的碳离子治疗系统(xìtǒng)发展到多粒子、多产品布局,在治疗配置和技术方面也有了明显提升(tíshēng),治疗效率更高、治疗领域更宽。今年,公司将继续广泛聚集产学研用等创新(chuàngxīn)资源,围绕离子放射治疗装置的小型化问题,联合开展技术攻关(gōngguān),解决制约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(guānjiàn)核心技术难题,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和产业创新效率。
有(yǒu)当之无愧的“大国重器”,也有“小而精”的领军(lǐngjūn)企业。睿尔思新材料科技公司就是其中一家。
中国是稀土大国,是唯一拥有(yōngyǒu)所有稀土种类的国家。但并不是所有的伴生稀土元素都能物尽其用。例如稀土元素铕(yǒu),目前在稀土矿(xītǔkuàng)中其丰度甚至不计入价格。
但铕其实可以作为重要原料用(yòng)在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当中(dāngzhōng)。睿尔思所做的,就是让铕合成新型发光材料,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。
这是北京大学黄春辉院士团队在(zài)新区注册成立的(de)公司,其自主研发的新型稀土配合物发光(fāguāng)材料克服了传统有机发光材料实际应用面临(miànlín)的发光效率低、光稳定性差的难题,在光伏电池、荧光防伪、透明显示等多个领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(chǎnyè)升级,在多个赛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智慧。
总经理助理丁飞介绍,他们这个只有27人的小团队(tuánduì),在过去一年实现了1600万元的产值(chǎnzhí),是我国(wǒguó)唯一一家此类产品销售超吨级别的企业。
以国家需求为(wèi)导向,是企业科技创新的(de)“源头活水”,为企业当好(dānghǎo)科技服务的提供者、创新环境的营造者、人才培育与引进的推动者,是当地政府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。
在(zài)兰州新区,财政科技支出(zhīchū)占比连续6年保持在3.5%以上,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达3.75%。
良好的(de)科技创新生态,使当地(dāngdì)创新创业活跃度不断增强。截至目前(mùqián),兰州新区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83个,在兰州新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(jìshù)企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、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分别达(dá)150家、129家、89家,累计引进转化科技成果533项,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222项,其中,22项技术国际领先,178项技术国内领先。
创新驱动经济发展,一组数据为证:兰州(lánzhōu)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增长(zēngzhǎng)到(dào)448.42亿元、增长近90倍;固定资产投资从不足5亿元增长到340亿元、增长68倍。
如今,这里(zhèlǐ)的塔吊依然忙碌,创新的脉搏愈发强劲(qiángjìng)。从盐碱地到“聚宝盆”,从发展洼地到活力(huólì)高地,兰州新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,也为西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。
解码兰州新区(xīnqū)的“生长逻辑”
站在秦王川湿地的风里,远眺(yuǎntiào)塔吊林立的现代化厂房,很难(hěnnán)想象这片热土曾是荒芜的盐碱滩。兰州新区用“生长”本身,书写着西部(xībù)高质量发展的破题密码。
生长的(de)根基,在“产城人”的共生逻辑里。
从爱玛项目67天落地的“新区速度”到化工园区127亿元产值的“聚链(jùliàn)效应”,这里的干部把“主动服务”刻进日常——服务专班24小时进驻企业、要素保障“零时差”,让企业从“落子”到“扎根(zhāgēn)”无缝衔接。当产业集群如磁石般吸附人口,当湿地公园与厂房(chǎngfáng)相映成景,“以产兴城、以城聚人”的闭环(bìhuán)就此(jiùcǐ)打通。
生长(shēngzhǎng)的韧性,在“新旧动能”的转换智慧中。
兰石集团从(cóng)黑色合金到(dào)高温合金的“变色”,知豆汽车从传统制造到新能源(xīnnéngyuán)赛道的“转身”,老牌企业在阵痛中重构竞争力;更值得关注的是“链”式思维——德福铜箔与宝航负极材料的上下游协作,让物流成本下降30%,技术转化周期缩短一半。这种“串珠成链”的智慧,让传统产业延展出(chū)新脉络,新兴产业生长出强筋骨(qiángjīngǔ)。
生长(shēngzhǎng)的底气,在“国之重器”与“小而美”的创新交响中。
当兰州泰基的重离子(zhònglízi)治疗装备打破进口垄断,当睿尔思让稀土铕从“边角料”变身为发光(fāguāng)材料“主角”,这里既有“大国重器”的突破,也有“小而精”的颠覆。3.75%的研发经费占比、183个创新(chuàngxīn)平台,让实验室里的“星星之火”,在产业沃土上成燎原之势(liáoyuánzhīshì)。
离开时,暮色中(zhōng)的兰州新区依然机声隆隆。这片土地的“生长密码”,或许就藏在“聚产业、谋创新(chuàngxīn)、促改革”的九字诀里,藏在每一个(yígè)清晨进驻企业的服务专班、每一次深夜攻关的科研灯火中。从“白纸(báizhǐ)作画”到“动能澎湃”,兰州新区的故事,为(wèi)西部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——高质量发展不是平地起高楼的奇迹,而是(érshì)深耕产业土壤、厚植创新根系的必然生长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